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频道> 企业资讯> 正文

李凭甲:从小乞丐到名画家

一名曾经走村串户讨饭吃的小乞丐,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成了劈浪前行者。

20世纪70年代,他顶着重重压力尝试“分田到户”;80年代,他用自己创立的“菜篮子工程”冲垮了计划经济下的“国营菜站”;90年代,他下海经商“让平民百姓吃国宴”;如今,他纵横书画和酒业两界,正在让名家书画作品“走进平民百姓家”。

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贡献足以载入史册。

他横跨几个行业的人生轨迹虽难以复制,但他“真性情、敢担当、极勤勉、懂舍得、行事果敢”的品格却可以传承。

他的名字叫李凭甲。

\

1传奇人生片段

李凭甲名片:

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研究员;

北京纳珍源商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会长;

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

著有《企业发展快速构思法》《2008中国餐饮文化宝典》。

北京西部万寿路15号,是李凭甲的办公地点。

办公室的走廊上和里间,挂着李凭甲自己写的字和一帧巨幅画卷《大海》;办公室外间,坐着三位河北来的客人,他和他们刚刚签订了一份在河北易县合作办酒厂的协议。

一手挥毫,一手酿酒,《法律与生活》记者于2012年11月13日上午11点看到的上述场景,是李凭甲近年来典型的生活情景。

和一直默默蜗居在家乡那个小村庄的儿时同伴不同,在人生舞台上,李凭甲的角色曾几经变化。从乡镇干部到企业管理者,再到书画家,他的每个角色都留给世人一段精彩故事。

他的人生起点,却是一个苦孩子。

寒门苦孩子

2012年,李凭甲年满60岁。

这一年,是他人生岁月的一道分水岭。30岁之前的岁月在山东的家乡度过,31~60岁这30个年华属于北京这座城市。

1952年,李凭甲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李家村一个贫寒农家。

\

李凭甲先生在泼墨挥毫

“我们家是村子里最穷的人家,一座土房子比别人家的矮,还四处透风。一家人合盖一床破被子。”他如是对《法律与生活》记者描述自家的生活状况。       

李凭甲一家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中国乡村并非孤例。他的家乡宁津县地处鲁西北,在那片盐碱地上,世世代代播种着希望,收获的却常常是失望在李凭甲关于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的土地上似乎“从来就没有生产出够村民吃的粮食”,他们家锅里煮的似乎“永远都是亮汪汪的清水野菜”。

李凭甲的童年,偏偏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段全民困顿的岁月。

在那段漫长而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李凭甲曾带着弟弟妹妹讨过饭。那时,他最大的心愿是“冬天不要太冷,过年能饱饱吃一顿肉馅儿饺子”。

正是在极度贫困的岁月里,李凭甲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给他的命运带来重大改变的人。

由于家境所限,李凭甲10岁才有机会上学。当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初中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他的学业就此终止了。

那是1967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15岁的李凭甲来到家乡的集镇上赶集。在一座粮库门口,一群人正聚集在一起围观着什么。他钻过人群挤到前面,看到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一个高个子中年男人正在一面墙壁上画《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他的心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画笔、油彩和画画中的人吸引住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