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360诉《每日经济新闻》侵犯名誉权一案正式开审。
今天2月,《每日经济新闻》用长达五版的篇幅,对360旗下多款产品做了报道。可看似详尽的报道,言辞凿凿却漏洞百出。业界对报道的真实性及客观性提出质疑,业内媒体人士也表示,这种未向当事人采访取证,反而将多则匿名人士言论作为例证的“新闻”,可信吗?然而审判在即,真相只有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因虚假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朱宗文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已落入法网。据悉,今年2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抛出《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长文,质疑中联重科去年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存在“设备销售未达终端、涉嫌提前销售”等问题。造成股价狂跌、后中联重科发布公告澄清。有知情人指出,朱宗文被抓与此事关系甚大。
鉴于有同样的前科,《每经》喜好捕风捉影的媒体风格显然并不是偶然事件。不核实准确信息,不通过正面取证,报道主观虚假,之前《每经》曾多次因失实报道公开致歉。
2009年7月,《每经》记者撰写了《九城诉讼牵制审批 网易魔兽开服失约》报道,文中称“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寇晓伟表示,魔兽审批一事很快会有结果。”后经证实,该报道涉及寇晓伟副司长的采访内容未经本人审定,且寇晓伟本人并未发表与魔兽审批相关的言论。后来,《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对此次报道失实发布了公开致歉声明。
2010年6月30日,《每经》发表声明称,刊发的《王宪章掌舵北京保交所 同名公司被指是骗子》一文,未向北京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核实相关信息,导致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给北京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王宪章先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0年10月,《每经》曾因《传华为“地震”任正非10亿送走孙亚芳》失时报道掀起轩然大波,之后《每经》确认报道失实并公开向华为公司致歉。据观察,《每经》在涉华为人事决策的报道中,更用了“华为总裁任正非逼走孙亚芳,以为儿子任平顺利接班铺平道路”这样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言辞,与其所应该具有和遵守的新闻道德严重不符。
2011年7月15日和18日,《每日经济新闻》报两次致函中国铁建,就该报7月14日刊发署名彭斐的报道文章《京沪高铁4天3故障 铁道部和中铁电气化局“暗掐”》中的失实内容,正式向中国铁建及相关人士致歉,称2011年7月14日刊发的《暗掐》一文,因工作失误,部分内容失实。由此给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士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番360遭遇的情形,又是何其的似曾相识:报道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模糊不清;涉事当事人化名、记者化名、爆料者匿名。如此报道竟然妄下结论,置行业操守,媒体准则于不顾,抹黑守法经营企业,完全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每经》旗下记者曾经表示:“我们以新锐财经媒体立足,在财经江湖中四处冲杀,调查报道是我们原创并引为骄傲的模式。”翻看《每日经济新闻》便可看到,类似《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传华为“地震”任正非10亿送走孙亚芳》、《京沪高铁4天3故障 铁道部和中铁电气化局“暗掐”》等调查性报道一般都会刊登在报纸的头版位置。
一位公关公司人士总结了这些财经媒体的经营模式。认为其中很大的一部分IPO广告,是送上门的肥肉,完全靠抓公司的负面新闻。财新《新世纪》周刊直言,揭露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问题所在,本为媒体职责,却被一些人当成了发财的工具,被蒙蔽的是广大投资者。“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追究起来可以入刑。但无人追究。”
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在《关于新媒体,也许我们都错了》一文所说,“一旦把调查报道作为商业模式,他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中国,那就是“敲诈勒索式”,或“封口费式”。但有媒体人直言,目前的“调查报道模式”,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敲诈勒索式”,或“封口费式”,他们吸收了互联网营收模式的3P理论精华,向被调查的企业“免费”,向他的竞争对手“收费”。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递迅速,网络媒体的快速的报道已让平面媒体追赶莫及。在标榜“新闻高度自由”“言论高度自由”的同时,平面新闻媒体更应成为“监督权力的镜鉴”,成为社会的守望者,成为公共利益的呐喊声。媒体要生存,但从不道德的商业利益出发,恶意炒作,蓄意污蔑的行为,绝不能成为当今媒体业的潜规则,媒体需要的是一份业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