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频道> 企业资讯> 正文

谣言谣言何时了 舆论环境净何时好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820/172007270.html)

前段时间互联网出现的关于“国内七大品牌鱼肝油不合格”的谣言,该谣言内容使得鱼肝油品牌形象受到损失,更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担忧和恐慌,纷纷给宝宝停止服用,侧面影响了宝宝的健康成长。企业的

经济损失尚可计算,但而宝宝身体受到的影响则无法估量!8月18日,北京电视台专门又以伊可新维生素AD的谣言风波为例,就网络谣言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谣言随时可以起,但爸妈的担忧何时停止?宝宝的健康和成长谁又来买单?

权威专访,为各位妈妈打上“强心针”

北京电视台专门针对此次事件特别专访了业界权威专家及相关人士,再次证明了类似于伊可新这类OTC药品的安全性,为各位妈妈打上“强心针”。

首先,像伊可新这类是一直享有良好口碑、并且持有国家指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证书的品牌,为何一夜之间都“不合格”了?个别出问题还说得过去,一下子全都出问题,既不合情,亦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产品检测项目,为什么国家指定检测机构没检测出来,反倒一个普通的某某网站,单方面声称的联合某“权威”机构就有能力检测出来呢?而国家相关部门,也不采取任何措施?由此可见,谣言内容并不符合事实逻辑。

其次,这篇所谓“权威”检测机构是否足够权威?其实国家对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指定了相关的检测标准,不同产品所使用的标准不同,甚至连检测使用的仪器、做检测的环境、产品批次等条件都会一一明确,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并不是在市场上买一两盒产品,随便找个地方,随便叫个人就可以做权威检测的。如果抛开这些限制条件,那么炮制一篇“权威”的评测文章又岂会是件难事?足以见得,这些谣言内容是自相矛盾的。

再有,尝试在互联网搜索这些谣言的相关信息时,并不见任何媒体报道,只能找到在论坛、微博等网友自由发言的踪影。而且在搜索的过程中还可发现,谣言中所提的“亲亲宝宝网”早已发布了辟谣声明。如果每一位网友都能去进行一次简单的搜索的话,这谣言也早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专家还特别解说所谓的维生素AD“中毒”。在国际上,对于维生素中毒是这样定义的:婴幼儿一次摄入剂量100000微克(约33万IU)可能发生急性中毒(一次性吃165粒粉葫芦),而慢性中毒的剂量为每日摄入维生素A15000-30000微克(约5-10万IU),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每天10粒粉葫芦,连吃半年)。我们正常情况下为孩子补充的维生素AD,每日一粒,又怎么可能导致中毒呢?

现状堪忧,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何网络谣言层出不穷,食品药品的安全随时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状态。何时才能让人心安定。也许并不是食品和药品的本身的不安全,在这个大的舆论环境下,这种氛围致使民众长期处于一个恐慌的状态。

例如2010年下半年网络上曾闹得沸沸扬扬“金龙鱼”事件,起因是犯罪嫌疑人郭某林利用网络发布《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文章散布谣言,声称金龙鱼食用油利用“有害的”转基因大豆,“毒害”国人的身体健康,呼吁网民抵制金龙鱼。这起事件是一起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损害企业商业信誉案。主持人评论说,网络上一些人制造这种事件要么就是为获得所谓的“存在感”,要么就是为了商业竞争,可这的确是一种极其不健康心理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可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心理伤害,谁又来为其平复。

还有类似于2011年的抢盐事件。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中国多个地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风潮。尽管国家发改委、各地政府和盐业局紧急辟谣和保证货源充足,专家也称吃盐防辐射不靠谱,但不少百姓仍继续盲目抢购。

谣言谣言何时了?根本原因有多少?

反观今日之中国,究其原因,人性的弱点在于从众,谎言说得人多了也就成了真理。近些年网络水军的兴起,让谣言及针对性的恶意中伤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事情真相真假难辨。当前我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二是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情况看,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导向过于软弱,执行的时候刚性明显不足;三是国民素质不够高,加之奸商、黑商祸乱其间,同时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普通百姓容易听信谣言,以讹传讹大有人在。

但我们同样要呼吁民众也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三思后行,相信科学。很多时候人们更多地是去相信各种网络传言,以及转发的微博,不经大脑思考就随着转发,仿佛转发已成为一种习惯。而不去追究和辨认起真假。我们再次提醒民众,不要盲从!

最后想说的是,面对上诉各种情况,我们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因为人民需要国家的支持。希望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加大对散布网络谣言者的打击力度,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商业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