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天津区域> 宁河> 正文

天津市七里海湿地功能修复实现环境改善与高质量发展“双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时下的七里海湿地,用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这一名句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59.13平方公里,占天津市湿地总面积的12%,主要位于宁河区境内的七里海湿地,是天津市“南北生态”空间布局重要节点,素有“京津绿肺”之称。

2017年,这里曾因“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违法建设湿地公园”而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被“点名”。对此,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先后“七进”七里海湿地一线指挥、现场推动,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接续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

两年多时间过去,通过实施历史遗留清理、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等“十大工程”,七里海,这个曾年接待40万游客造访的“景点”,如今已回归了她往昔的野趣质朴与恬淡宁静。

打通湿地生态系统的“任督二脉”

“一段时间以来,七里海湿地生态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在分析七里海湿地生态问题原因时说,“一方面,近年来华北地区自然降水持续减少,导致流域主要河流径流量持续走低。同时,湿地内部水系泥沙淤积,“外水”进不来,湿地常年处于半干旱状态,水域覆盖面积大幅缩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影响,湿地保护区内部原住民较多,加之建设“湿地公园”景点,人类活动密集频繁,导致湿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逐年退化,生态功能、气候调节能力逐步弱化。”

想要七里海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抓住病根施治,彻底打通湿地生态系统的“任督二脉”。

打通“任脉”,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即解决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问题,还湿地以安宁。为此,天津市坚决关停“4A”级景区——七里海湿地公园,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拆除违建点位230处、迁出坟茔856座、恢复湿地1582亩,紧锣密鼓实施保护区内5个村、2.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34条通往湿地核心区道路全部封堵,并修建了49公里长的环海围栏,构筑起守护野生动植物的坚实壁垒。

同时,下大力气保苇增绿,流转核心区6.84万亩、缓冲区5.56万亩土地,全面拆除堤埝和种养设施,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村自为战、割据管理”局面。恢复湿地植被2万亩,营造浅滩1.5万亩,新建改造鸟岛20余处,放流鱼苗及成鱼200万尾,丰富了湿地生态结构。

打通“督脉”,就是要解决“堵”的问题,即解决七里海水系不通、水网不畅的问题,保养好“水”这一湿地“命脉”。在给七里海湿地“补水保湿”方面,天津市全市总动员,坚持跨域调水、区域蓄水、按需补水,动用海河水系各干支流,打造5条补水线路,畅通37公里输水通道,建设3座橡胶坝,新建泵站闸涵,年保障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推进七里海湿地水域覆盖面积由不到3万亩增长到4.5万亩。

同时,以七里海湿地为核心,将区域内一、二级河道以及与之连通的干渠、支渠、斗渠堵点全部打通,将截道养殖全部清退,通过依法有效治理,实现了让水系连起来、活起来,让水质清起来、净起来。目前,宁河区境内河道水质已由当初的劣Ⅴ类全面提升至近Ⅳ类,部分河流水质达到了Ⅲ类标准。

两年多来,天津市通过持续实施“十大工程”,彻底打通了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任督二脉”,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好不好,湿地里的动植物最有“发言权”,当前,七里海的鸟类由2016年的227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58种,数量由原来的20万-30万只增加到50余万只;曾在七里海消失十多年的珍惜鸟类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等又重新出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后,经监测,七里海湿地野生植物达到153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荆三棱、稗子草等,过去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众多的片区集中分布。

如今,自然野趣之美已成为七里海的常态。

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年多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守护好七里海“绿水青山”的同时努力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湿地功能修复、生态环境改善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湿地保护区主体区域所在的宁河区,以湿地生态修复为契机,推进了全区生态环境的“一体升级”。两年来,宁河区围绕“北国江南”定位,突出“留白、留绿、留璞”,将七里海湿地作为“支点”,把周边29个自然村全部打造为市级美丽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同步提速北淮淀“中法小镇”规划建设,打造集健康养老、文化旅游、高端服务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样板区。

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村制定规划、施工、效果“三张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和生活污水有效处理实现全覆盖,418个农村公厕、8.15万个农村户厕改造进入收尾阶段,其中所采用的负压式厕所成为华北地区户厕改造的“标杆”。

推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1144家“散乱污”企业全部治理,“园区围城”问题逐步破解,PM2.5浓度由2013年最高峰的101μg/m³降到2019年的53μg/m³,PM10浓度由158μg/m³降低至85μg/m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130天提升至236天,达标比例提升28.86%。

通过系统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红利”得到不断释放。全区16万亩稻蟹混养、8万亩林下经济全面铺开,18家市级龙头企业、206个家庭农场、1351家专业合作社逐步取代了传统家庭经营模式,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的“百村千棚”工程亩均增收4万元左右,群众多层获利、多极收益,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位居全市第一,七里海湿地“金边儿”份量更重、含金量更足。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宁河的“金字招牌”,吸引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近年来,宁河区招商引资成果不断,一汽大众华北基地、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微淼商学院项目、科德汽车零部件、丰润生物科技肝素钠、中法生态小镇等项目纷纷落地,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作用更加突出,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落实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宁河,“绿水青山”初步实现了向“金山银山”的转变。2019年,全区GDP增速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幅排名全市前列。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七里海,“京津绿肺”,重焕容光的她还将继续见证宁河、见证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